配资市场最简单三个步骤永远失去了河西的重要地盘
翻开战国历史书,有个事儿特别有意思:
给秦国变法的商鞅、帮楚国强军的吴起、在齐国打赢围魏救赵的孙膑,这几个搅动天下格局的大人物,竟然都是魏国培养出来的。
魏国地处中原中间,四周都是强敌,怎么就成了战国第一 "人才工厂"?后来又为啥变成了给其他国家输送人才的 "输出基地"?咱们慢慢往下看。
魏文侯时期
公元前 445 年,魏文侯当上魏国国君,他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。
第一件是打破国界限制,从卫国请来了李悝。
李悝是法家的老祖宗,在魏国搞了战国时期第一次全面改革。他想了个 "平籴法" :就是丰收的时候官府高价收粮食,灾年就低价卖出去,这样既不让粮价太高伤了百姓,也不让粮价太低伤了农民,魏国的粮仓整整十年都没缺过粮食。
展开剩余84%比变法更有远见的,是魏文侯在河西地区办的 "西河学派"。
他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,在陕西合阳建了座学宫,没想到后来成了战国时期的 "名牌大学"。从这儿走出来的名人太多了:
李悝在这里完善了法家思想,吴起跟着学兵法谋略,连神秘的鬼谷子都来这儿讲过课。更有意思的是,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,唯独在魏国的西河地区待了整整十年,可见当时魏国的文化吸引力有多强。
人才流失
魏文侯去世后,他儿子魏武侯继位,短短一代的时间,魏国人才库里的顶尖人物就开始陆续离开了。
第一个走的就是吴起。这位亲手训练出 "魏武卒" 的军事天才,曾经创下 "打了七十二场大战,赢了六十四场" 的神话。可魏国的公叔痤说了几句坏话,魏国就想杀了吴起,他只能遗憾地逃到楚国。
后来吴起在楚国受到重用,训练出 "申息之师",直接把楚国的边界推到了洞庭湖。而魏国呢,在阴晋之战被秦军打败,一下子死了六万人,永远失去了河西的重要地盘。
商鞅的故事更让人惋惜。这个凭一己之力让秦国统一天下的人才,当时还只是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的卫国年轻人。
公叔痤临死前,把商鞅推荐给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,没想到魏惠王只说了句 "公叔痤病得太重了",根本没当回事。
于是商鞅带着《法经》的副本来到秦国,只用了十九年,就把西边这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了强大的军事强国。
后来秦魏马陵之战,商鞅亲自带兵收复了河西地区,这时候魏惠王才想起公叔痤临死前的忠告,可惜已经晚了。
孙膑离开魏国的故事,读起来更让人生气。
庞涓当魏国上将军的时候,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,竟然挖掉了他的膝盖骨,还把他排挤到齐国。
没想到这反而成就了孙膑,让他成了战国时期最厉害的军事家。
孙膑在齐国两次用 "减灶计",不仅消灭了十万魏国精锐,还让魏国不得不从安邑迁都到大梁,霸主的地位从此动摇了 —— 而庞涓面对曾经看不起的孙膑的兵法,完全没有还手之力。
留不住人的三大原因
魏国人才流失,根本上是制度有问题。
魏国的贵族集团就像一层透明的天花板,吴起娶了齐国公主就被怀疑不忠,商鞅因为不是魏国人就不受重视,张仪更因为出身贫贱被当众羞辱。
当上升的通道被宗族势力牢牢控制,外来的人才和底层的精英只能去别的国家找机会。
魏国连续三任国君的短视,更是加速了它的衰败。
魏武侯逼走吴起,亲手毁掉了强军的基础;魏惠王放走商鞅、逼走孙膑,让两个重要的战略人才成了敌国的得力干将。
到了魏安釐王的时候更过分,把信陵君囚禁了十年,连本国最后一根支柱都不要了。信陵君 "窃符救赵" 后逃到赵国,连封地都被剥夺了,这得多让人才寒心啊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魏国地处晋冀豫交界,是 "四战之地",这让它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马陵之战一次就损失了十万精锐,很多青壮年都战死了;频繁的战争让赋税越来越重,商人和学者都纷纷离开;其他国家趁机用高官厚禄来挖人,形成了 "人才流失 — 国家衰弱 — 更多人才流失" 的死循环。
历史给我们的启示
当魏惠王在邯郸城下叹气说 "东边被齐国打败,西边又丢了秦国的土地" 时,他没想到这些流失的人才后来都成了魏国的 "掘墓人"。
吴起训练的楚军六十年后攻破了大梁,商鞅打造的秦军最后用水灌了魏国都城,张仪的连横策略让魏国被孤立。
魏文侯时期开放包容,让卫国的李悝、鲁国的子夏等外国人才发挥了才能;可后来的君主封闭短视,连本国的孙膑、信陵君都容不下。
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,就是因为用军功爵制打破了阶层限制,而魏国一直困在贵族世袭的圈子里。
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往前走,那些曾经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人,最后在别的国家写下了更辉煌的历史。
魏国的故事告诉我们:不管在哪个时代,人才都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。
一个国家只有打破偏见、敞开怀抱,才能成就大业;要是关上了人才的大门,最后只能被历史遗忘。
发布于:江苏省牛牛配资,配资炒股网站,配资炒股 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